近刷牙时总发现牙膏沫里带血丝?啃苹果时留下粉红色牙印?这些看似平常的小症状,很可能在提醒你:牙周病已经找上门了。作为口腔健康的"隐形",我国35岁以上成年人中,近90%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牙周问题,但绝大多数人直到牙齿松动才想起来就医。
很多人把牙龈出血归结为"上火",喝点凉茶就应付过去。实际上,当菌斑在牙齿表面堆积24小时后,就会刺激牙龈产生炎症反应。初期表现为牙龈边缘泛红、肿胀,触碰易出血,这个阶段称为"牙龈炎"。此时若及时进行洁治和正确清洁,炎症是完全可逆的。
阶段:牙龈炎 仅累及牙龈组织,可能出现口臭、刷牙出血,牙槽骨尚未受损。此时通过洗牙和改善刷牙方式,1-2周就能。
第二阶段:轻度牙周炎 炎症向深层蔓延,形成3-4mm的牙周袋。X光片显示牙槽骨开始吸收,可能出现牙齿敏感、牙龈萎缩。
第三阶段:中重度牙周炎 牙周袋深度超过5mm,牙齿松动度增加,可能出现牙缝变大、牙齿移位。这个阶段需要龈下刮治等治疗,者需手术干预。
1. 晨起口腔粘腻感明显,伴有异味 2. 吃硬物时牙龈出血 3. 牙齿根部暴露,对冷热敏感 4. 牙齿出现不明原因的松动 5. 牙缝逐渐变大,经常嵌塞食物
长期存在的口腔炎症会成为全身疾病的"导火索"。研究显示,重度牙周炎患者: • 患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增加25% • 糖尿病患者血糖更难以控制 • 孕妇早产概率升高2-3倍 • 与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存在关联
正确刷牙:建议使用巴氏刷牙法,牙刷倾斜45度对准牙龈沟,选用软毛牙刷,每次不少于2分钟。
牙线必不可少:单纯刷牙只能清洁60%牙面,牙缝必须依靠牙线或间隙刷,建议每晚睡前使用。
定期洗牙:即使认真刷牙,每年也需1-2次洁治,清除顽固的牙结石。
及时就医:发现牙龈出血超过两周不愈,或出现牙齿松动,应立即到口腔科就诊。
洗牙会让牙缝变大? 这是典型误区。洗牙后感觉牙缝变大,是因为清除了原先填满牙缝的牙结石,暴露出真实的牙齿状况。
治疗是否很痛苦? 现代牙周治疗已实现化,表面麻醉和精细器械的应用,使治疗过程舒适度大幅提升。
需要终身维护吗? 是的。牙周病像高血压一样需要长期管理,治疗后每3-6个月需要复查维护。
记住:健康的牙龈应该是粉红色,质地坚韧,刷牙时绝不出血。口腔是全身健康的门户,别让小小的牙龈问题,酿成难以挽回的后果。当发现异常时,早诊断、早治疗永远是经济有效的选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