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乳牙坏了不用管,反正会换牙”——这是很多家长对儿童牙齿健康的误区。事实上,儿童口腔问题不仅影响咀嚼和发音,还可能干扰恒牙发育甚面部骨骼生长。作为家长,了解儿童口腔科的重要性,才能为孩子打好健康基础。
孩子不会主动描述牙疼,但一些细节能帮你发现问题:频繁舔牙、拒绝吃硬食、突然偏侧咀嚼,或是刷牙时牙龈出血。3岁前出现奶瓶龋(门牙发黑)、牙齿上有白斑或凹陷,更需要及时就诊。建议颗乳牙萌出后6个月内就做口腔检查,之后每3-6个月定期复查。
不同于牙科,的儿童口腔诊所会有这些特点:诊室布置得像游乐区,牙椅可能是卡通造型,医生会用“小镜子找牙齿宝藏”“喷水枪给牙齿洗澡”等游戏化语言。治疗中采用技术,比如表面麻醉凝胶、镇静,甚全麻下一次性解决多颗牙问题(适合低龄或特殊儿童)。
1. 蛀牙
乳牙矿化程度低,蛀牙进展更快。发现黑点就要干预,浅龋可用氟化物或渗透树脂,深龋则需要预成冠保护。别等孩子喊疼才处理,那时可能已经伤及牙神经。
2. 牙齿不齐
4-5岁是地包天矫正黄金期,7岁前建议做次正畸评估。简单的间隙保持器或肌功能矫正器,能避免未来拔牙矫正的概率。
3. 牙齿外伤
玩耍摔倒磕掉牙?时间用生理盐水或牛奶浸泡牙根,30分钟内就诊再植高。即使只是松动,也要拍片排除牙根骨折。
4. 双排牙
恒牙长出而乳牙未脱落时,别自己硬掰。医生会根据情况拔除滞留乳牙,给恒牙腾出位置,避免牙齿排列混乱。
• 刷牙习惯:长出颗牙就用纱布擦拭,2岁起用儿童含氟牙膏(米粒大小),6岁前必须家长辅助刷牙。
• 饮食管理:控制果汁、酸奶的饮用频率,黏性零食(如软糖)比巧克力更伤牙。
• 保护性治疗:3岁后可做乳磨牙窝沟封闭,定期涂氟强化牙釉质。
提前用绘本或动画片介绍看牙流程,避免用“打针”“疼”等负面词汇。治疗中不妨让孩子握着家长的手或玩偶,小型治疗可尝试“膝对膝”体位(幼儿坐在家长腿上,医生和家长面对面操作)。记住,强迫按压就诊可能造成长期心理阴影。
医院儿童口腔科常需提前预约,部分项目可报销;私立机构环境更亲子化,但要确认是否有专职儿童牙医。无论选择哪种,重点查看医生的中华口腔医学会儿童口腔专委会认证资质,避免非人士操作。
孩子的笑容需要从小守护,早期预防投入的1分精力,胜过未来10分的治疗代价。下次孩子刷牙时,不妨多花2分钟检查他的牙齿——这可能改变他一生的口腔健康轨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