早上刷牙时发现牙膏泡沫带血,咬苹果留下红印子,照镜子发现牙龈边缘发红肿胀……这些被很多人忽视的"小问题",其实是牙周发出的求救信号。作为从业十年的医美健康编辑,今天就用直白的语言告诉你:牙周治疗绝不是小题大做,而是守住牙齿的后一班岗。
很多人把牙龈出血归结为"上火",喝凉茶敷衍了事。事实上,当牙菌斑像水泥一样糊在牙齿根部,细菌产生的会腐蚀牙龈组织,这时就像被虫蛀的软管,稍微受力就会渗血。初期可能只是刷牙出血,发展到中度牙周炎时,早上睡醒会发现枕套上有自带血丝的口水印。
牙周疾病的发展就像慢放的塌房过程:阶段是牙龈沟变深,形成3mm以上的牙周袋;接着出现口臭异味,这是在牙袋里开派对;后牙槽骨被蚕食超过1/3,牙齿开始晃动。值得注意的是,全程可能没有明显疼痛,等感觉到牙齿松动时,往往已经错过佳干预期。
如果你属于以下情况,建议尽快预约牙周探诊:①备孕期的女性(激素变化会加重炎症);②长期戴矫正器的人群(清洁死角多);③糖尿病患者(伤口更难愈合);④有家族牙周病史者。常规检查只需医生用探针测量牙龈沟深度,全程就像用尺子轻点牙龈,没有任何创口。
对于早期症状,可能只需要做龈上洁治(俗称洗牙)配合抑菌漱口水;中度患者需要龈下刮治,用精细器械清理牙根面的菌斑结石;发展到重度时,可能涉及牙龈翻瓣手术或骨粉植入。值得注意的是,规范的牙周治疗通常分4-6次完成,那种"一次"的机构要格外警惕。
做完牙周治疗不等于一劳永逸。建议配备三样工具:①间隙刷(清理牙缝比牙线更);②冲牙器(水压调到60-90psi);③含氯己定的牙膏(连续使用不超过2周)。维护得当的话,轻度患者3个月复诊一次,稳定后可延长半年,这和汽车定期保养是一个道理。
"洗牙会把牙缝洗大"(实际是清除了原本占据空间的牙结石);"牙龈萎缩不可逆"(早期干预可控制进展);"治疗必须打麻药"(浅表洁治通常无需麻醉)。危险的误区是认为"等牙掉了种牙就行",要知道牙槽骨吸收的患者,可能连种植牙的基础条件都不具备。
后提醒大家:牙周疾病作为牙齿缺失的首要原因,其治疗本质上是在为牙齿办理养老保险。越早开始维护,将来需要支付的"维修费"就越少。下次见到刷牙出血,别再用"近水果吃少了"安慰自己,那分明是牙齿在喊救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