早上刷牙时发现牙膏泡沫里带血丝,咬苹果留下红印子,很多人以为只是"上火"。但你可能不知道,这很可能是牙周病发出的警报。作为困扰我国90%成年人的口腔疾病,牙周病初期不痛不痒,等出现牙齿松动往往已错过佳治疗时机。今天我们就来这个潜伏的"牙齿"。
健康的牙龈呈淡粉色,紧贴牙面,刷牙时不会出血。当发现牙龈红肿、一碰就出血,说明牙龈正在发炎。医学上把这种初期症状称为"牙龈炎",此时细菌形成的牙菌斑正在侵蚀牙龈组织。如果不及时干预,炎症会向深层发展,演变成牙槽骨的"牙周炎"。
很多人把牙龈出血归咎于牙刷太硬或刷牙太用力,其实真正元凶是口腔清洁不到位。实验显示,牙菌斑在牙齿表面形成只需12小时,这也是牙医建议每天刷牙两次的原因。值得警惕的是,糖尿病患者、孕妇、长期吸烟人群更易出现牙龈问题。
阶段:牙龈炎
牙龈边缘红肿,刷牙出血,口腔有异味。此时牙槽骨尚未受损,通过洁牙和正确刷牙可完全。
第二阶段:轻度牙周炎
牙龈开始萎缩,形成3-4mm的牙周袋,X光片显示牙槽骨吸收不超过根长1/3。可能出现牙龈溢脓、牙齿敏感等症状。
第三阶段:中重度牙周炎
牙周袋深度超过5mm,牙槽骨吸收超根长1/2,牙齿明显松动移位。此时可能伴有咀嚼无力、牙齿自发疼痛,者会导致牙齿脱落。
治疗原则是控制感染、消除炎症。早期患者通过"龈上洁治"(俗称洗牙)就能取得。当出现牙周袋时,需要做"龈下刮治",用特殊器械清除牙根面的菌斑和牙石。对于重度患者,可能需配合牙周手术、激光治疗等方式。
很多人担心洗牙会损伤牙齿,其实正规操作的超声波洁牙不会磨损牙釉质。相反,长期堆积的牙结石会牙龈,加速牙槽骨吸收。建议每年进行1-2次洁牙,吸烟者好每3个月检查一次。
1. 选用小头软毛牙刷,巴氏刷牙法坚持3分钟
2. 牙线清洁牙缝,避免使用牙签
3. 饭后清水漱口,减少食物残渣滞留
4. 控制血糖,戒烟限酒
5. 每半年做一次口腔检查
需要提醒的是,孕妇激素变化易引发"妊娠期牙龈炎",备孕前建议做口腔检查。青少年正畸期间要特别注意托槽周围的清洁,避免发生"正畸相关性牙龈增生"。
误区一:牙齿松动是年纪大正常现象
健康的牙齿可以陪伴终身,松动多由牙周病导致。临床常见30多岁就出现"早老性牙周炎"的病例。
误区二:洗牙会让牙缝变大
洗牙后感觉牙缝变大,其实是清除了原本填满牙缝的牙结石。长期不清理,牙缝会因牙龈萎缩真正变大。
误区三:漱口水可以代替刷牙
漱口水治标不治本,机械性清除菌斑才是根本。长期使用某些漱口水可能造成口腔菌群失调。
如果发现牙龈出血持续两周以上,或伴有牙齿松动、口臭加重等情况,建议尽快到口腔科就诊。记住:牙周病预防大于治疗,日常护理省下的钱,可能还不够将来种牙的费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