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到口腔健康,很多人的反应是“牙疼才看医生”,其实预防远胜于治疗。口腔预防保健不仅能避免龋齿、牙周病等问题,还能节省后期高昂的治疗费用。那么,的口腔预防保健包含哪些项目?如何选择正规机构?日常又该注意什么?今天就来详细解答。
1. 口腔检查与风险评估 每年1-2次的检查是基础,医生会通过视诊、探诊或数字影像评估牙齿、牙龈及口腔黏膜状况,早期发现龋齿、牙结石或潜在病变。例如,儿童的窝沟封闭、的牙周探诊都属于常规项目。
2. 洁牙(超声波洁治) 即使每天认真刷牙,牙菌斑和牙结石仍会堆积。洁牙能清除龈上龈下结石,预防牙龈炎和牙周病。建议每6-12个月进行一次,吸烟或易结石者需缩短周期。
3. 涂氟与防龋措施 儿童和龋齿易感人群可定期涂氟,强化牙釉质抗酸能力。部分机构还抗菌剂治疗,抑制致龋菌繁殖。
1. 查看资质与设备 正规机构需具备《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》,且诊疗科目包含“口腔科”。设备上,数字化牙片机、超声洁牙仪是基础配置,部分机构还配备口扫仪辅助评估。
2. 关注医生团队背景 预防保健虽非高难度操作,但医生的经验直接影响服务质量。优先选择有全科口腔背景的医师,尤其在儿童口腔预防领域,建议选择有儿牙专研经历的团队。
3. 服务流程是否规范 从初诊问诊到制定个性化方案,正规机构会明确告知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。例如,洁牙前需询问全身健康状况(如是否服用抗凝药),避免操作风险。
1. 刷牙技巧比时长更重要 使用巴氏刷牙法(45度角轻柔震颤),每天2次,每次少2分钟。电动牙刷可提升清洁效率,但手动牙刷正确使用同样有效。
2. 牙线与冲牙器辅助清洁 牙刷仅能清洁60%牙面,牙缝残留需依靠牙线或冲牙器。建议每晚使用一次,避免食物残渣发酵引发邻面龋。
3. 控制饮食中的“隐形糖” 碳酸饮料、果汁等酸性饮品会侵蚀牙釉质,喝完建议清水漱口。淀粉类零食(如饼干)也易附着牙齿,增加龋齿风险。
4. 戒烟与限酒 烟草会加剧牙周病,酒精则易导致口腔黏膜干燥,削弱局部免疫力。
5. 定期更换护牙工具 牙刷每3个月更换一次,牙刷刷毛变形或感冒后需及时更换。冲牙器喷头也应定期消毒。
误区1:洗牙会让牙缝变大? 洗牙后感觉牙缝变大,其实是清除了原有牙结石的错觉。牙结石长期牙龈会导致萎缩,早处理反而能延缓问题。
误区2:孩子乳牙坏了不用管? 乳牙龋坏可能影响恒牙发育,甚导致颌骨畸形。3岁起就应定期检查,必要时做乳牙预成冠保护。
误区3:漱口水可以替代刷牙? 漱口水仅能暂时抑制细菌,无法去除牙菌斑。日常仍要以机械清洁(刷牙+牙线)为主。
口腔健康是全身健康的步,从今天开始重视预防,才能拥有长期稳定的灿烂笑容。如果近期未做检查,不妨预约机构进行一次评估,防患于未然。